一、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系统是指科学地对某个环境要素,比如气温、湿度、空气污染物、水质、噪声等进行观测和统计,归纳和分析数据,以及制定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和改善措施的系统性技术和手段。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对象
测量PM2.5、PM10、温湿度、二氧化碳、甲醛、VOC、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噪音、风力风向、大气压等多项指标。
PM2.5和PM10作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对呼吸系统有很大危害;温湿度影响着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二氧化碳、甲醛、VOC等有害气体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伤害;氧气含量则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噪音污染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风力风向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大气压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实时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三、系统结构
环境监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环境监测装置:包括观测站、监测设备和传感器等。
2.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主要是采集监测装置获得数据,并将数据统一处理和评估,生成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3.数据传输和处理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种传输方式,以及互联网和内部通讯网络,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专用数据管理中心,并在后台完成数据处理和储存等操作。
4.数据管理和处理软件:用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和出具监测报告等操作。
5.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通过检验、核查、判定和定量分析,预警、预报和提示环境污染状况,为环境管理、资源配置和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三、作用和意义
1.环保法规的执行和管理。环境监测系统能够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系统能够对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和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处理和控制。
3.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预警和应急调度。系统能够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预报,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4.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系统可实现环境数据的全过程记录、数据挖掘,为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撑。
四、发展现状和趋势
1.现代化自动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传感器、仪器等实时监测仪器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储存、处理数据。
2.智能化网络化: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方式往往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监测精度、速度和效率更高。
3.数据大脑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环境监测系统在数据挖掘、分析和管理方面更加智能化,实现数据分析、建模等跨学科的融合。
4.专业化和标准化:系统积极开展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运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支持多项目监测参数,满足各类应用场景需求。强大的扩展性和灵活的配置方式,可应对多变的室内环境状态。此外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将所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看数据的变化过程。通过预警设置,可以及时了解到污染物的发生,还能根据设备点位进行污染溯源。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领域,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落实“依法治污、源头减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实例应用:校园内部署安装和使用:
环境监测终端和显示屏是这套系统的核心设备,它们通过联入校园内局域网(有线或无线网络)即可工作。安装配置过程简单便捷,无需繁琐的线路铺设和设备调试。监测数据统一汇集到云系统平台,再由系统根据用户配置,发送到显示屏幕。
用户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编辑和管理各类广告和宣传节目。这意味着学校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监测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显示屏进行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例如,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日子,学校可以发布提醒师生减少户外活动的通知;在节能减排宣传周,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宣传片,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